联系电话:020-85216061

投稿邮箱:gdsxah@gdsxah.cn 学习证明下载邮箱:yxah20192019@163.com

春季学期安全第五课:预防抑郁,守护学生心理健康

2023-05-06 11:18:30 root 91

导语:

抑郁是在学生中经常会出现的心理疾病,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校园安全教育的重要工作。那么,怎么预防学生心中的抑郁等心理疾病,有什么应对措施?这篇文章介绍了有关抑郁等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,就如何预防抑郁提出了两点建议。


01

人民日报公布了一组数据:

“大约每 4 个孩子里,就有一个检出抑郁。”


之前,一听说抑郁,会觉得这种事情离我们很远。


但这两年,抑郁的孩子,越来越多。


孩子还未成年,精神却已经不堪重负,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。


高抑郁率的背后,是一个个被日常焦虑情绪绑架的无辜孩子。


02

美国心理学博士布丽吉特·沃克在《帮孩子摆脱焦虑》这本书中说:

“孩子大部分的负面情绪,都跟焦虑有关。”


焦虑,会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在孩子身上体现,像压抑、逃避、害羞、叛逆、悲观甚至缺乏自信、生气等情绪反应,都是孩子们应对焦虑的方式。


孩子学习、成绩都很重要,但让孩子在情绪上保持「日常健康」,也是父母们不该疏忽的一面。


日常,遇到孩子一些「不要紧」的情绪纠结,比如:因为各种原因不愿学习;惧怕上某个老师的课;跟朋友之间有社交问题……


你是不是也这样安慰孩子:“没事,过段时间就好了。”


可事实上,焦虑和抑郁,就是会因为这些小情绪小问题没及时解决,结成了一个个「疙瘩」,最后越缠越大,导致孩子再也无力解开心结。


焦虑是慢性的,它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消失,并且它们会隐藏,会转移,会反反复复。


也正是因为这样,导致很多父母误以为,焦虑会随时间推移自己消失。


如果父母不管不问,任由孩子被忧虑、恐惧、内疚等情绪支配。


他们很可能在时间推移下,身心疲惫,意志消沉,甚至抑郁,对生活学习感到绝望。


03

那么,是不是孩子所有的焦虑情绪都有害呢?

也不是。适度的焦虑,反倒能提升孩子表现力
比如「孩子害怕成为倒数第一」、「不想输掉一场比赛」或「害怕明天演讲不好」,他们会在这种紧张的情绪下,激励自己表现的更努力更谨慎一些。


一个大原则是
只要这些焦虑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,大多都是一过性,无害的。



04

管理焦虑是孩子的终身课题 

学校和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? 

1

给坏情绪,起一个「焦虑绰号」




在我们惯有的思维里,孩子对某件事敏感、焦虑、不喜欢,我们就要避免孩子接触这类事物。

但行为心理学家们认为:让孩子适当「暴露」在这种焦虑或不喜欢里,能帮孩子从心理上「脱敏」

对待小一点的孩子,可以试试给焦虑起绰号的办法。比如,孩子有社交焦虑,父母就可以用轻松的语气,游戏的形式,给这种焦虑,起个名字叫「懦弱虫」。日常引出各种情境,让孩子做好打败「懦弱虫」的心理铺垫。比如,当孩子不敢加入群体游戏时,父母说:“你看,懦弱虫又出现了,我们要想办法打败它。”

这样的情境预演能增强孩子面对焦虑的心理素质。孩子害怕、担忧、不自信时,都可以用这种办法来「脱敏」,这样,再遇到被焦虑裹挟时,孩子就不至于一时心急,走上极端的路了。


2

智慧对话




大一点的孩子,就要着重于纠正那些导致焦虑的错误认知了。我们可以用3步智慧对话来进行:

第一步,帮孩子识别错误认知。

比如,孩子做错了事,他可能会担心家长惩罚,担心老师批评。在察觉到孩子有焦虑情绪时,可以先鼓励他把自己担心的结果,原因画下来,或写下来。这是因为,孩子往往很难判断自己的思考过程,这个梳理过程,能让孩子清晰地看到:我为什么不愿去学校;我为什么不喜欢XX老师的课……书中用的是思维气泡


图片关键词



看上去好像很简单,但解决问题之前,梳理的这一步,必不可少。



第二步,苏格拉底之问。

接下来,就要像「苏格拉底」一样,向孩子提出一系列关于焦虑的问题,引导孩子批判性思考。
这些问题,尽量不指责,并且鼓励孩子换一种方式思考。
     比如,孩子每次考试前都担心考砸,我们就可以用类似问题启发他们:“你怕考砸,每次的考试成绩都跟你的担心一致吗?”“考砸这事,有多久没发生了?”“你怎么知道每次都考砸呢?”想一想,这种担心是不也有错的时候?

这些启发、协作式的提问,能让孩子慢慢卸下固有思维,重新认识客观事实。


图片关键词


第三步,总结金句。

把启发孩子结果,用简短的「金句」总结出来,越短越好,最好朗朗上口,让孩子很容易记住。比如:“我没有水晶球,所以并不能预知未来。”“我朋友没跟我打招呼,说不定是他走神了。”

一切都有可能发生。

有可能,但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
——这些金句,能让孩子在接下来的事情中,多一些笃定,慢慢认清客观现实。这些小技巧技能,都是从不同维度,帮孩子加强心理建设,让孩子尽量回归客观认知。“真正的勇敢,不是不害怕,而是明明很害怕,也要敢于面对和尝试。”



【版权说明】文章来源:小学语文,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我们尊重原创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删除处理。

首页
活动
新闻
联系